学不学医,我不劝你,听从自己的内心!

2018-07-04

学不学医,我不劝你,听从自己的内心!

2018-07-04 15:58阅读:160 来源:"温柔医刀"微信号责任编辑:南山雪
[导读] 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关键选择时,大多数人都会犹豫、惶恐,这是人之常情,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也不是因为我们准备不够充分,而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一步实在太重要,怎么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航向,决定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关键选择时,大多数人都会犹豫、惶恐,这是人之常情,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也不是因为我们准备不够充分,而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一步实在太重要,怎么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航向,决定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二十五年前,我和今天所有的高考学子一样,在考完试后,面临志愿的选择。

略有不同的是,当时我们考完试后紧接着就要填报志愿,大家互相查对答案,凭着感觉和印象给自己估分,不像今天这个样子,可以等到成绩公布后,再来选择院校。虽然,也有部分同学估分和实际分数很接近,但是大多数人自评分数和公布的成绩差别还是比较大,一般都有二、三十来分的误差。估分比较困难的是语文作文和英语写作,因为主观性比较强,老师的评分存在很大的变数。为了稳妥起见,在自我估分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取平均数;当然,个别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例外。

不管是自己估分还是等到成绩公布,填报志愿最为困难也最让人纠结的是到底选择什么专业,就读哪个院校?

选择专业决定了以后朝哪个方向发展,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既要考虑自己的理想,也要考虑现实的情况,还要预判未来专业发展的趋势,当然,父母的意愿也举足轻重;少数情况下,父母的意愿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选择院校相比较起来就简单得多,在专业方向确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自己的成绩和该校录取线之间的差距。

当年,我就读于县城最好的中学,高中时的成绩不算拔尖。全年级六个班,每个班大约50名学生,考试成绩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三,但一般也不会超出班级前三分之一;在年级中的排位,客观地讲,只能说是处于中上游水平。

好在高考时发挥稳定,略有点小宇宙爆发,自我感觉不错,自评分超出重点线很多。最后公布的成绩也证实,我的高考成绩位列全年级前茅,至于前茅到多少,当时已经被喜悦冲昏头脑,满脑子对未来的憧憬,已经无暇顾及其他了。

我是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填报专业时,父母和我的意见比较统一,读医科大学,毕业后当医生,受人尊敬,可以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母亲身体弱,家里有个学医的,有个头疼脑热的,咨询起来也方便。至于在医科院校中为什么选择华西医科大学,说实话,并不是基于对华西品牌的了解,而是存粹地出于想象。

当年的资讯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发达,能供参考的就只有高考志愿填报辅导书上寥寥几行字的介绍。选择华西最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华西位于成都,作为天府之国首府的重点医科大学,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二是成都位于四川,四川的消费水平在全国各大省市来说相对比较低,对一个三代贫农出身的我来说,父母供我上大学的经济压力可能会小一些。

若干后,回想当年简直像买彩票一样的志愿填报过程,心里充满感恩。对未来我本毫无概念,睁眼两茫茫,只是仗着年轻,凭着一腔热血无厘头地憧憬,但幸运之神却一再地眷顾,指引我走上正确的道路,还让以后的生活充满惊喜和彩蛋。

有人说学医很苦,此话并非妄言。(学医,没点阿Q精神还真坚持不下去!)

医学生的教育目前国内推行的是为5+3+X的模式,即在5年本科之后,进行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然后再根据个人意愿进行为期2~4年不等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即所谓的X。

从踏进大学校门开始,医学生的本科教育就要比其他行业延长一年。当然,这只是从时间的跨度上做简单地比较。如果从学习的投入、要求、氛围、专注上来讲,医学院校比其他院校超出太多。

课程多,内容深,范围宽,要求高,是大多数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共同印象。

第一年是公共课程,有些跟医学沾边,有些完全不沾边,感觉是高中教育的延续,比如物理、数学、政治课;第二年是医学基础课,比如生物化学、医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第三年、第四年是临床医学课程,比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边上课,还要边安排时间去医院见习。第五年是临床实习,不上课,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当实习医生。

每个学年都有十几门课程,五年下来,要修五六十门课程,书本垒起来比人还高,平放着可以铺满一张床。关键是,每门课程不只是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还要求反复阅读烂熟于心。因为,医学问题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相互关联互相影响。要深刻的理解疾病后面的本质,就不能局限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要深谙疾病背后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串联起来全盘考虑。

所以,在很多院校司空见惯的灯红酒绿的大学生活,在医学院校是看不到的。每个人都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迈着急匆匆的步伐,不是去赴约会泡舞厅,而是去教室上自习,去图书馆占位子。

医学生的生活如果说辛苦也委实辛苦,每天都是书本作伴,清灯为伍;没有打游戏的叱咤风云,没有泡网吧的醉生梦死,但是每天都有医学知识的滋润,每天都可以汲取精神世界的营养。这样子的五年过来,虽然少了些许形式的精彩,但是收获了内心的充实。毕业时颁发的文凭,也不只是空洞的盖有鲜章的纸,而是扎扎实实的知识和水平的见证。

当然,学医的辛苦不只是局限在校园,而是伴随着行医的每一个阶段。

年轻医生要成长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级别的上级医师,必须先经历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的基础阶段。每一个阶段既代表一段经历,也代表一种水平。级别越低,任务越重,事情越杂,待遇越少;越往上走,难度越大,要求越高,责任越重。

医学生的成长经历有点类似于修炼少林神功。习练之前,先要挑几年水,扫几年地,既是磨练心智,也是夯实基础,然后才接触拳法心法,最后才练习秘技绝学。(医学生,耐不住寂寞成不了大才)

当然,即使练就上乘武功,也不是说就包打天下。行医越久,级别越高,见识越多,阅历也丰富,在疾病的诊治上就有更多的胜算;但是,还是会有纰漏疏忽,会有误诊误治。这有时与人有关,有时与人无关,更多的是由医学特性所决定的;好在,当医生越久,待遇上也会有所改善。

当医生,无法大富大贵,更不会一夜暴富,但是,只要要求不是太高,养活自己应当不成问题。尤其当有了一技之长后,随着名气的传播,品牌的建立,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就不会再成问题。

当年,父母希望我学医而我自己也愿意学医的主要考虑之一就是希望学有所成后能够养活自己,可以自立。虽然说,人不能为了生存而生存;但是,人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才能谈理想。

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目前的状态,医生的付出和得到的报酬是极不相称的,医生的地位和应受到的尊重也极不匹配。虽然,现状令人很不满,但是我依然看好中国医生的未来。

纵观全球,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医生的地位越高,收入越好。归根到底,这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
医生呵护的是人的健康,当一个社会,一个个体对自身健康日益重视的时候,自然也会对医生越来越尊重。因为,尊重医生,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

我相信,作为病人,谁都不愿意找一个穷困潦倒的医生看病,谁都不会放心把自己的健康,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个整日都为三餐发愁的医生。

增加医生的收入,提高医生的地位,让医生专注于诊治不为其他问题分心,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为了让自己放心。而未来的中国,随着人们意识的觉醒,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必然会越来越尊崇医生,尊重医生。

当然,人不能只为待遇活着,年轻的时候总得有点梦想。选择专业的时候,不能只是想着面包、钱包,要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责任、担当。

学医,最大的优势是既可以养活自己,又可以救活他人。

一个人,如果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对这个世界有改变,他就有了价值,就没有枉活一场。当医生,每天都在治病救人,施善心行善为。救治了他人的疾病,也就改变了他人的命运,也就改变了这个世界。没有一个职业像医生这样无时不刻不在改变着世界,没有一个行业像医生这样始终都能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心怀善念,多做善行,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

从医二十余年,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有过挫折,挨过辱骂;掉过泪,伤过心,犹豫过,质疑过,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而且现在依然引以自豪——我是一名医生!

曾经有人扬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也有医生赌誓,绝不让自己的子女后代学医。我也深知,学医很苦,在中国行医很难;但是,人不吃苦枉少年!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如果你有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有一腔救世人于疾苦的热血,二十余载的经历告诉我,学医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学不学医,我不劝你,听从自己的内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