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医改七八年,还是很困难

2017-06-08

钟南山:医改七八年,还是很困难

来源:爱爱医医学网

[导读] 3月10日,《生命时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能干、敢说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他说,一个人不能总是躺在12年前的“非典”事件上,今后的工作重点,他会放在有关呼吸问题的科研上,希望能多做点事,对社会做出点贡献。该说的话,该发表的观点,他也会继续讲下去。
 一向敢说的钟南山院士,每年参加全国两会都会成为众媒体追逐的焦点。他所发表的观点,也常常被媒体截出当做大标题,并引发关注。“反正讲话嘛,就会挨骂,我都不大在意,就是从其他人那儿听一听。我没时间看,也不想看太多,否则会干扰自己的思想。有些问题总要有自己的看法。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可能不一定是对的,那拿出来批判也可以,能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

 3月10日,《生命时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能干、敢说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他说,一个人不能总是躺在12年前的“非典”事件上,今后的工作重点,他会放在有关呼吸问题的科研上,希望能多做点事,对社会做出点贡献。该说的话,该发表的观点,他也会继续讲下去。

 雾霾和肺癌有直接关系,但关系多大,国内并无明确数据

 《生命时报》:作为呼吸疾病方面的权威专家,您很早就疾呼重视雾霾危害,并指出pm2.5会直接影响呼吸系统。但前些天,您又提到雾霾和肺癌的关系到底有多大还不清晰,这里所说的“不清晰”具体指什么?

 钟南山:我说的“不清晰、不准确”,是指雾霾对肺癌的影响具体有多大不确定,目前没办法给出准确数据,但不是说没有影响。

 来自日本、美国,以及欧洲9个国家的长时间追踪研究证明,肺癌的增加与雾霾关系明确。一般来说,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风险就会上升25%~30%,特别是对肺腺癌影响很大,pm2.5每增加5微克/立方米,肺腺癌风险就会增加约50%。但这是国外的资料,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国内有准确的追踪随访观察研究。另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雾霾程度相对较低,pm2.5大约是10~45微克/立方米;而在中国一些城市,pm2.5随随便便就超过100微克/立方米。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通过推算就说相差了多少倍。从现在的一些研究来看,雾霾和肺癌应该是有关系的,但要得出准确结论,我们还需要时间,大概要等四五年或者七八年。

 《生命时报》:您认为,目前我们在解决雾霾问题上做得如何?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钟南山:现在可能很多人对雾霾治理比较失望,说要等上30年。但我觉得,如果全国能从上到下,从政府到各大部委、企业都努力,治理雾霾我们用不了30年,奥运会以及apec时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apec蓝”真让我有种回到60年前读大学时候的感觉,很漂亮。当然,国家在治理雾霾时,需要平衡gdp和环保的关系,只抓其中之一也是不可能的。

 《生命时报》:雾霾天少出门、少活动,是很多专家都在传递的健康理念;但您也一直在倡导“快乐奔跑”。请问,在雾霾严重的现在,锻炼和防霾是不是真的难以调和?

 钟南山:提倡“快乐奔跑”的含义在于鼓励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它除了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也是。我明年就整80岁了,这是我这辈子最深的体会。其实,奔跑只是其中一个项目,你还可以快乐打乒乓球,快乐什么都行。在雾霾厉害的时候,室外跑步的确是不合适的,但多运动的理念不能因为灰霾天而改变。我们提倡的关键在于,只要雾霾不厉害,空气质量还可以,就应该坚持运动。

 比如我这些天,从早到晚没太多运动的时间,但在开完会到吃饭前这半小时,我会在小套间里跑来跑去,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总之,应该把运动当做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

 要把专家的劲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生命时报》:您说自己现在出诊,一下午就看十几个疑难杂症,把劲儿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但现在很多大医院,专家们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一些常见病、普通病,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钟南山:医生、专家半天就看四五十个病人,更多的是在完成任务,因为医院和医生都要赚钱啊,不然医院也没办法运转和发展。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主流的都是政府公立医院。但在我们国家,主流大医院的公益性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医疗体制。

 《生命时报》:那如何让医生把劲儿用在该用的地方?

 钟南山:30年前,医院进行改革时,引入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那时医疗水平提高得很快。但当时的政策,忽略了医疗的均等性和公益性,其造成的影响在30年后体现出来了。市场化已经在很多方面制约了医改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切断医生收入和医院创收之间的联系。专家们可以少看点病人,多花点时间在研究工作上,还能对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有所推动。

 医改不是让医生喝西北风

 《生命时报》:卫计委最近推出三招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包括药品采购机制,切实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分级诊疗,优化资本等,但感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并没进展。对于医改中的各种措施,您怎么看?

 钟南山:医改进入深水区七八年了,但在我看来,一个抓手都没摸到。医药分家、降低虚高药价等政策是对的;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水平,提倡疾病解决在早期的理念等也是对的,但为什么执行不下去?有个重要原因是,医院公益性最核心的问题,医护人员的工资没有解决。

 做个假设,很多病都早防早治了,社区医生都培养起来了,常见病、高发病都在社区医院看了,大医院没病人了,我喝西北风吗?现在很多医院在搞分院,这些分院分布广,确实能解决些问题,但归根结底,分院也是为了增加收入。甚至可以说,这种市场化的扩张,客观上对分级医疗起了反作用,社区医院更没办法提高。

 《生命时报》:在您看来,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收入?目前讨论的医生多点执业是否能有效改善医生的收入水平?

 钟南山:我认为,这只能当做锦上添花,成为公立医院的补充,在给多点人看病的同时,更重要是解决一下医生的收入问题。其实,能这么做的医生,只是少数,或者退休医生。如果有能力的医生都去多点执业了,他哪有时间提升自己?我是绝对不会干的,因为我有点时间就会赶快去看看书,学点东西,现在发展太快了,你那点本事两三年可能就落后了。要是中国都提倡这个,中国的医学还怎么发展?这些东西都是体制造成的。

 《生命时报》:但您也曾说,医生实际年收入是16万~19万,或者20万,并不低,很多人因此认为医生黑,收入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钟南山:我的调查发现,在全世界,医生比普通人的收入,最低是高3倍,最高是高7倍。因为它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强度非常大,因此医生收入大概比普通人高3倍其实是合理的。但问题是,收入来源不合理,政府给的只占70%~80%,其他全部自己去搞。比如,以药补医、手术、开大检查等。所以回到最核心问题,还是要切断医生收入和医院创收之间的联系。

 医改跟土改不一样,医改中,医生不是斗争对象,医生跟病人共同得益,医改才能成功。但现在,600万医务人员正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他们哪儿来积极性呢?2005年,国务院医改发展报告就曾指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但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医改还是没有太多进步。所以今年两会我提了4个建议,是希望我们国家未来对医改总的方向和顶层设计能再好好思考一下。


分享